11月11日下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2020年秋季学期第三次研究生学术沙龙圆满举办。我院19级硕士生曾嘉怡和谢康分别就《后疫情时代下武汉城市文化形象的重塑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市的实证调查》和《文化下乡:从为大众服务策略到乡村治理载体》两篇文章进行学术分享,并与参会师生就文章内容展开深入交流。我院陈波老师、寇垠老师以及30多位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19级硕士生曾嘉怡从论文写作情况、论文内容介绍、待解决的问题三个方面展开分享。文章选择新冠肺炎这一事件为节点,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出发,将城市文化形象分为不同层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讨论公众在疫情前后对武汉城市文化形象的感知差异,以期了解疫后公众行为倾向。文章的核心探讨问题包括两个:一是历经疫情,公众对武汉城市文化形象的认知是否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会造成何种影响?二是对于疫情后武汉城市文化形象重塑有何指导意义?
在评阅交流环节,郭智婳、延书宁、刘锦同学分别就文献综述的分类、问卷发放的科学性、城市文化形象与城市形象的区别、民众的行为预测等方面提出疑问并进行探讨。寇垠老师首先肯定了文章选题的机遇性,同时指出四点问题:一是理论阐述和数据研究不匹配;二是要明确采用何种学科的视角和论证方法,如文化学、传播学;三是目前文章所做的只是一个时点调查,应该展现动态变化过程,进行长期追踪;四是文章应基于思考、假设来写,数据是佐证。陈波老师首先对文章提出三点肯定:一是试图用一个框架来探讨一个问题;二是经历六次改稿,体现出不断思考的过程;三是数据收集的工作量大,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其次,陈波老师指出文章存在的五点问题:一是文章过大,落地性不足,应借助理论构建文章的分析维度;二是要注意每一部分的写作规范,尤其是在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部分;三是文章并未研究“重塑”问题,而是“认知”探讨,题目要相应做出改变;四是每一篇参考文献都要标注页码;五是摘要和关键词要明确具体。
随后,19级硕士生谢康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论文框架及主要观点、创新点及不足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通过梳理建国前后文化下乡的实践分期,以历时性的角度分析文化下乡变迁背后的治理逻辑,并结合新时代下国家治理的新要求,尝试提出文化下乡在乡村文化治理中的实践策略,以期能更好地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在评阅交流环节,郭智婳、延书宁同学分别就题目的完整性、第二部分实践分期的统一性、格式规范、标题的形式和文章的细节内容提出疑问。刘锦、郑锴同学分别就文章的逻辑性、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不明确提出疑问。寇垠老师指出文章存在的三点问题:一是题目未体现出一定的逻辑;二是文章实质上是一篇文献综述,是对文化下乡概念的梳理,分阶段梳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三是文章的分析深度和广度不够,未体现出自己的思考想法。陈波老师首先肯定了文章的框架较为清晰,进而指出两点问题:一是题目未说明核心问题,可以考虑改为“文化下乡:从为大众服务策略到乡村治理载体的嬗变与思考”;二是文章没有体现出启示和自己的思考,可以借用权力博弈论,从博弈生态、效用和均衡三个方面思考。最后,陈波老师鼓励同学们要多看书、多思考、保持坚持精神。做研究就是坚持不懈的过程。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大家收获满满,同学们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而且在和老师们的交流讨论中提升了专业学习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