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2020—2021年度第一学期第四次研究生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0-12-05      点击量:

12月4日下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2020年秋季学期第四次研究生学术沙龙圆满举办。我院19级硕士生陈立豪和代晴分别就《虚拟文化空间下数字文化产业模式创新研究》和《恋地情结视域下中国乡村旅游的文化解构与重构》两篇文章进行学术分享,并与参会师生就文章内容展开深入交流。我院韩晗老师、肖波老师、钟晟老师以及19级、20级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19级硕士生陈立豪从选题背景、文献综述、虚拟文化空间下数字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比较、协同发展视角下虚拟文化空间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虚拟文化空间下数字文化产业的主要模式五个方面展开分享。文章从文化生产方式与空间组织模式两方面论证虚拟文化空间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四种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即虚实对接融合型平台发展模式、“文化创意+”场景型用户生产模式、全场景型大数据驱动推广模式与产业共生型创新发展模式。

在评阅交流环节,陈平、刘锦同学认为文章内容简洁明了,重点清晰可见,并分别从四种模式的逻辑、实践案例、概念界定等方面提出疑问。肖波老师首先肯定了文章的价值,同时也提出三点改进建议:一是文章中涉及到的概念都比较热和新,但目前学术界对这些概念的界定也不太清楚,所以文章需要先明确这些概念;二是文献综述中提到“虚拟文化空间是一系列社会关系的综合”的定义有些草率,需要查阅原文进行辨别,搞清楚其原本的内涵;三是建议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加入实践案例进行佐证,使文章更加深刻。韩晗老师认为论文题目稍显空泛,认为“数字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存在争议。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文化产业基本不能脱离数字化而存在,所以简单地将文化产业划分为传统文化产业和数字文化产业是不准确的。

随后,19级硕士生代晴从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乡村旅游的文化解构、结论与展望三个方面对文章展开论述。文章从段义孚的人本主义地理学理论出发,从乡土文化意象、乡村文化空间和乡愁文化情感三方面解构中国乡村旅游,重构乡村旅游“建构—互动—调试”的模式,从空间和时间双重维度论述乡村旅游实现人地冲突缓和的过程和逻辑。

在评阅交流环节,陈平、刘锦同学分别就中国乡村旅游的解构逻辑、重构的论证、乡愁的界定等方面提出疑问并进行探讨。韩晗老师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文章应结合段义孚先生提出人本主义地理学理论的背景和时机,进一步考量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当下中国人对乡村情感回归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度;二是建议分类论述中国人对乡村的获得感,不能简单地统归于恋地情结。肖波老师提出三点看法:一是题目过大,仅用一篇文章和几个简单案例难以将中国乡村旅游论述全面;二是文章未涉及目前学界对“解构主义”的研究,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来解释段义孚先生的“恋地情结”,建议文章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三是建议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从解决乡村旅游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展开论述,目前的内容还是留于表面。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成功举办,大家都收获良多,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互动中,产生了很多的思想碰撞和学术火花,最后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本次短暂而又充实的学术交流活动。


上一条:2020-2021年度第一学期第五次研究生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下一条:2020-2021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研究生学术沙龙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