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第五次研究生学术沙龙在别墅区12栋会议室成功举办。我院18级硕士生周阳和秦维分别就《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认同的重构路径研究》和《我国农民工文化参与的基本样态 及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基于西部地区10省1直辖市80个行政村的调查》两篇文章进行了学术分享,并与参会师生就文章相关内容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我院老师肖波、张凤华及18级、19级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
首先,18级硕士生周阳从选题背景、文化认同的构成与形成机制、我国农村文化认同现状、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构建文化认同的路径及创新与不足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其文章《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认同的重构路径研究》的理论依据与行文逻辑,并从文化认同的行为层、认知层和心理层三个层次出发,深入剖析了我国农村文化认同的现状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在交流环节,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向辉、邱晶钰、曾嘉怡和秦维四位同学分别就多元集体与文化重塑、文化认同重构路径与农村多样化、乡村与农村的区别和联系、国外文化认同理论的适用性四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邓时同学则对文章的选题与构思提出了疑问。张凤华和肖波两位老师分别就文章的前言、方法论、理论、论点与论据以及论文格式规范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
随后,18级硕士生秦维就其文章《我国农民工文化参与的基本样态及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基于西部地区 10 省 1 直辖市 80 个行政村的调查》进行了交流。主要包括研究框架、问题起源、农民工文化参与的基本样态分析、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启示四个方面,并总结了文章的不足之处。其中,秦维同学详尽地介绍了文章的定量分析,即以2019年“文化第一线”调研课题的西部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所提四个假设进行了测量,并得出了假设成立的结论。
接下来,向辉和罗丽君同学均就论文题目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向辉同学提出题目与内容的衔接度不高的问题,罗丽君同学则指出题目过长,且行文中抒情句子过多,缺乏客观性和学理性。邱晶钰和芦亚峰同学也就文章假设来源、文化参与的界定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紧接着,肖波老师和张凤华老师分别从行文规范、引用文章与理论的时效性、模型假设的依据以及引言的部分的内容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大家收获满满,同学们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而且在和老师的交流互动中也激发了创新思维,同学们纷纷表示学术沙龙活动的开展大大提升了专业学习能力。
期待2019-2020年度第二学期的第一场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