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学术月系列讲座之七——于平教授与王列生教授对话的学术交流活动:“十四五”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前沿问题

来源:    发布时间 : 2019-04-24      点击量:

2019年4月23日15时,在珞珈山别墅区第12栋户外平台,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首届学术月系列讲座活动的第七场讲座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我院院长傅才武教授主持,采取对话的形式,邀请于平教授与王列生教授围绕“十四五”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对我院师生极具启发价值。

本次讲座共持续3小时。首先,于平教授分享了他在艺术司与文化司任职的工作体会,提出了从事不同文化工作的人对文化政策理解不同的观点,强调政策之间的融通性,从微观到宏观,阐明艺术的民主已成为从下而上的公共性意识。傅老师对此总结,点明我国的供给侧模式尚未发生重大变迁,“十三五”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还有效率提升空间。王教授认为,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态的可把握性是困难的,他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义的角度分析了“十三五”以来我国文化自觉程度整体提升、文化主体性被建构、社会文化总量发生巨大变化、文化多样性显著增强四大进步。随后,于平教授提出人民艺术从概念化到生动化的变迁,并列举了艺术人才培养、非遗立法、京剧等方面的事例,指出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傅老师总结:“十三五”要聚焦供给侧,以制度意识形态规范维持制度运行,并与既得利益相捆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文化结构变迁,社会发生了艺术民主化、艺术多元化、供给多元化、文化福利总量倍增的变动,这些都是社会进步带来的现代性所赋予。紧接着,王列生教授用两句话对“十三五”做出总结,即:“十三五”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中国社会产生一些转变,但是我国可持续性的制度安排和工具的功能配置存在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随后,傅老师抛出供给侧改革路径的问题,王列生教授提出供给侧改革涉及制度、政策工具、平台工具、供给渠道四方面改革,并且强调文化发展的可能性,激发文化活力,认为政策的参与必须是公共意志的产生。最后傅老师提出大的技术创新在“十四五”期间能否成长为理论创新的接口这一问题,对此,于教授认为理论创新是有预见性的,“十四五”规划要加强与“十三五”规划实质性的衔接性,要以人民为中心。

短暂茶歇后的提问环节,在座的同学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文化消费中公共权力的让渡问题和文旅融合的理论逻辑等方面进行提问,得到了两位教授的细心指点。最后傅老师进行讲座总结,评价本次讲座在形式、内容、思维三方面做出了创新,并且对在座师生提出多读经典的忠告。

讲座完毕后,傅才武教授为于平、王列生两位教授颁发了荣誉证书,在场全体师生在12栋别墅前合影留念。(图文/周阳)


上一条:学术月系列讲座之八——《文化旅游主题IP的创意策划》

下一条:学术月系列讲座之六——《Current debate in urban the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