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4日,我校名誉教授,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学院外籍院士与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主席张隆溪先生莅临我院,以《世界文学的兴起与中国文学的机遇》主讲“冯天瑜先生纪念讲座”首讲,讲座由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孔祥羽同学主持。
讲座开场前,“冯天瑜先生纪念讲座”的策划人、我院院长傅才武教授向张隆溪院士介绍了近年来我院的发展成绩。傅才武教授表示,自2019年张隆溪院士受聘武汉大学名誉教授以来,一直全力支持我院的科研教学、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特别在“新冠疫情”时,张院士对我们院诚挚的关心与帮助,让全院师生感到非常温暖。今天张院士能够“重返珞珈山”,也是大家盼望已久的心愿。
之后,傅才武教授为“冯天瑜先生纪念讲座”的开幕致辞。他表示,冯天瑜教授是我院的创办人,以冯天瑜教授之名设立“纪念讲座”是我院遵循国际学术惯例策划开设的高端学术活动,意在对冯天瑜教授学术和精神的缅怀,也是我院对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承诺,更是我院按照国际化学术对话方式搭建的高水平学术平台。他希望,这个平台能汇聚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名家,推动以人文领域为基础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在武汉大学的深入发展,构建武汉大学乃至国际一流人文领域的学术对话平台,以传承冯天瑜教授的道德文章,做珞珈精神、大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传薪者,承担“武大之为”,践行“大学之道”,以贡献绵薄之力。
在致辞中,傅才武教授隆重介绍了张隆溪院士的学术成就,作为由我院推荐的武汉大学人文学科领域首位校聘名誉教授,张隆溪院士在文学、文化与历史研究领域有着举世公认的成就,是一位融通中西的学问大家,更是“冯天瑜先生纪念讲座”最为合适的首讲学者。
随后,张隆溪院士在讲座中讲述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起源,以及这一概念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及其局限性。指出“世界文学”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范畴下,容易形成对一些小国、南方国家文学的忽视。他以自己参与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术实践为例,证明了在世界文学研究过程中注重小国、南方国家文学的积极意义。并指出,个别南方国家的学者提出“忘记英语”(Forget English)这一口号,实质上并不利于以一些小国、南方国家参与国际化的文明互鉴,在当前的国际文化传播层面上,英语作为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语言,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文学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要积极借助各种优势平台,促进中国文学的国际化传播,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之后对谈环节由韩晗老师主持,张慧敏、崔诗扬、孔祥羽与黄嘉欣等四位同学分别就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带来的南方国家技术鸿沟、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交流的困境、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瓶颈以及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等议题向张隆溪院士请教。张院士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国际传播等不同层面全面、细致地解答了上述问题。黄嘉欣同学表示,“张院士提到了一个我很感兴趣的表达,就是‘诗可以怨’。在我身边的朋友不知如何排解负面情绪,但也许诗歌创作能帮助他们化解心愁。正如惠特曼所言,‘伟大的戏剧仍在上演,而你可以贡献一首诗’,在低谷期,可以将愁思凝成文字,写作一篇篇人生,从文学中得到力量,平心静气守云开见月明。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诗歌的疗愈功能,证明了文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讲座结束后,傅才武教授代表我院师生向张隆溪院士表示了诚挚的谢意与敬意,认为张隆溪院士高屋建瓴的学术卓见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着关键的启迪作用。“冯天瑜先生纪念讲座”首讲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今后还将以此为范例,将该系列讲座打造为武汉大学乃至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品牌。
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林思意同学在讲座后表示,“在数字化浪潮的涌动下,文学,是否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张院士的讲座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思考。在AI文本生成的时代,我们作为青年一代,仍需深思文学背后的民族文化价值,并应肩负起文化交流的重任,让世界聆听中国文学之声。”
最后,由学生代表向张隆溪院士献上鲜花,张隆溪院士也为同学们在赠书上签名留念并与大家集体合影留念。之后,张院士伉俪在我院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冯氏捐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