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50年,古老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社会转型,留下了众多待解的历史谜题。傅才武所*的《近代中国国家文化体制的起源演进与定型》试图从文化领导权、意识形态模式与现代国家建构之关系入手,从一个侧面为人们认识近代中国这一重大历史巨变背后的深刻原因提供一种独特的观察方式。
近代中国的社会化文化动员系统,对内体现为政治精英集团的意识形态模式,对外则表现为国家文化管理职能体系即国家文化体制。隐含在文化体制背后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则是理解文化、意识形态与政党、民族主义和公共文化领域之间关系的核心概念。
政治、经济与文化三个子系统本身是一种相互关联和协同的系统结构,近代中国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及意识形态结构三者之间存在高度一体化的功能融合机制。
图书目录
(二)国家文化体制的架构要受到意识形态领导模式的影响
第一章 1911-1927年民初政府对文化体制的探索
一 民初政府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管理模式的承袭与创新
(二)民初政府对晚清政府的承袭与开新:以文物管理体制为例
(四)文化领域公有制的探索与试验:以汉口民众乐园为例
(一)管理体制的探索形成了日后国家文化体制的最初路径
(二)对文化审查制度缺乏理论批判和公共讨论机制,文化行业的主体性难以建立,成为滋生文化专制主义的土壤
第二章 1927-1937年国内战争与文化体制的意识形态化
第三章 1937-1945年国共合作与文化体制的演变
一 1937-1938年武汉抗战文化统一战线:文化社团制度的定型
(一)在民族抗战救亡旗帜下全国文化艺术界的自我整合
(三)文化社团的民族与国家观念表达:近代公共文化领域的运行
第四章 1946-1949年国内战争与战时文化体制
二 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
第五章 1949年前后文化行业的国家化与“制度意外”
一 近代文化体制的社会基础:公共文化领域的形成与政党政治的关系
(二)公共文化领域的形成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动员方式
二 文化体制的思想基础:近代民族国家理念向公共文化领域的拓展与覆盖
(一)国家向公共文化领域的拓展:民族国家理念对公共文化领域的掌握
三 文化体制的“路径锁定”:文化领导权模式的结构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