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
大家好!
很高兴又在新的学年,迎来了珞珈山的新主人。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发自内心的愉悦。开学第一课,是要与大家聊聊如何读书、为何读书,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谈谈对于读书求学的一些想法。
要论学习的目的,比较通俗的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是“学而优则仕”。史学界流传着明代大儒王阳明12岁读私塾时著名一问:“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塾师回答:“惟读书登第耳。”而王阳明却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人为什么要读书求学?这背后当然事关求学者人生价值定位。当塾师回答读书求学是为了科举登第时,少年的王阳明却不以为然,认为读书是为了学习圣贤,是为了完善自身的人格。但塾师显然是第一种目的:读书是为了做官。
第二种,是赚钱。事实上,也有很多人对当官不那么感兴趣,但对赚钱兴趣盎然。甚至认为学习好了,就可以把赚钱的本事发挥到极致,毕业没几年就能实现“财务自由”。因此近十几年来高校金融、财务管理等专业“热得俏”,文史哲等专业“冷得慌”。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说,这个时代最优秀的那一批年青人都干什么去了?不是学物理学数学,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而大都是去学金融、搞基金去了。读书赚钱有没有错?没有错,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那就是社会的包袱。但是,读书求学仅仅是为了赚钱发财吗?
第三种,是敲门砖。我想这大体是大多数同学的想法,我和很多同学聊天时,大家直言不讳地告诉我:读书就是找一个阶梯,去寻找一块敲门砖。之前有同学告诉我,现在读硕士,是为了更方便地考公务员,因为有些国家机关的“招公”只有硕士以上才有竞争力。也有人读硕士是为了念博士,目的是为了跻进大学当教授。读书求学成了进机关、进高校、谋饭碗的“敲门砖”。
在这个高度物质化的年代,我们绝大部分人读书就是为了这三个目的:做官、赚钱、敲门砖。在你的认识水平处在较低阶段时,这么想固然也不错。但如果把这个当成王阳明所说的“人生第一等事”,我估计你这一辈子很难达到刚才韩晗老师引用周华斌老师的那句话——“做快乐学问,过美丽人生”。当一个人完全为功利主义目标所驱使的时候,他的人生将永远处在一种焦虑状态,他是决然难以达到所谓的快乐学问与美丽人生的,而是始终处于焦灼、愤懑和策略主义的计算之中。
如果读书求学既不是为了做官,也不是为了赚钱和敲门砖,那是为了什么?
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体会。30多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也和大家一样迷茫过。直到进入了人生的下半场,才逐渐明白,在世俗的目标之上,读书求学还存在着另一个目标:拓展自身的主体性。
什么是人的主体性?它是“我”独立于自然和社会、区别于其他人的独一性,是“我”基于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所建构的独立性、自主性。它建构“我”之所以为“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一种特质与本质。
身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我们,都有“向外拓展、向内探寻”这两种与生俱来的内在冲动,因此人的“主体性”包含了做世界的主人和做自己的主人这两个基本维度。这种主体性,是指人的一种独立主动而非被动依附的、平等尊重而非等级尊卑的、积极进取而非封闭保守的自我强化、自我完善的理性和意识。只要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那么他既向内探寻——做自己的主人,又向外拓展——做世界的主人。
一个拥有主体性的“我”,既不是父母和其他任何人的附属,也不是金钱、权力的附庸。“我”就是天地之间唯一独立存在之独一“个体”,这就是主体性。一个缺乏主体性的人大体会被物质欲望所驱使、所役使。主体性建构的重要标志,就是身与心的协调发展,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同步成长,即通过自己的学习与能力训练、知识的成长、人格的养成,达到身心统一和协调。
如果仅有对金钱、权力与世俗权威的崇拜,而缺乏对自身作为天地间独立理性之崇拜,这就未能达到身心协调。我们所追求的“自由”,不仅仅体现在财务自由、时间自由,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你的精神世界,体现为你心灵的自由,这才是“读书破万卷”之后的真谛。
在我们院的三楼藏书室,大家可以看到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的题词——“心游天地外,意在有无间”,就体现出一位哲学家突破“物我相分”“主宾相分”的局限,进入超然之境的“自由”状态,体现出以自身主体性包容天地万物的无限意蕴。大家不知道的是,张世英先生还有另一幅题词:“做一个自由人”。在“我”与社会、世界的关系中,他要成长为“世界的主人”和“自己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就是主仆关系,而是说面对社会、自然时“我”要发挥能动性,实现理性自觉、主动开放、超越创造。主体性的修炼,使人能够知道自己作为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差别,并力求去实现和发展自己的超群出众之特质。因此,读书求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建构自身的主体性,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主体性,让“我”成为“我”,“你”成为“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特别令我欣慰的是,近几年来我们院的同学们是特别热爱读书的,在全校30多个学院、10多个研究院中,我们院的入馆率和人均入馆时间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全校“十大书香学院”的荣誉,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起步,我希望大家能够抱着“拓展自身的主体性”这一目的去读书,去成就那个具有完全人格的“我”。
既然谈到了读书求学的目的,下面,我想进一步和大家聊聊,如要达此目的,未来几年大学时光应该怎么度过?我提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专业学习要紧跟导师的研究步伐。我们今天在座的诸位导师都有自己非常明确和独特的研究方向,并且在全国相关领域都是走在前沿的。各位同学在从大学本科进入到硕士阶段,学习方式上要经历一个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创造转换的过程,所以要跟着导师在科研实践中尽快完成这一转变过程,以我个人的观察,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快捷方式。可以将你在原来本科生阶段或者硕士阶段所形成的碎片化知识,通过科学问题的牵引,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形成一个小的有机知识系统,进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第二点建议,读“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书”相统一。我以前在读研究生时,我的老师对我们说,人生要读两本书,一本为“有字之书”,一本为“无字之书”。“有字之书”就是过去别人的经验,对你来说是间接经验;“无字之书”是经由你亲身经历的社会实践而习得的直接经验。我们院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智库的性质,与实践紧密相连,我们学生尤其不能困顿于书斋,拘泥于案头,要走向社会文化和旅游实践一线,关注世界。文化研究最大的特点是“一百个读者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人家看到的哈姆雷特,和你看到的哈姆雷特,未必是一回事,你自己必须亲自去看、去体会,否则永远只能人云亦云、邯郸学步,甚至可能得出与真实情况相左的结论。所以,我的老师冯天瑜先生特意为我院题词:“说一尺,不如行一寸。”就镌刻于三楼藏书室的书柜门上,大家可时常观察体悟。
第三点建议,身心协调的前提是读书和跑步两不误。身心协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达到身心协调,需要有持续的努力,对你心灵的锻炼、习惯的养成有很高的要求。我常讲,唯读书与跑步不可辜负。读书要读两种书,跑步要长期坚持、每天坚持。我这里讲的跑步,是指一种保持运动的生活习惯,可以是跑步,也可以是做瑜伽、打太极、游泳、打球等等。如果你能坚持一个月,是一种自律;如果你能坚持三年,它会融入你的日常生活方式里去,这时跑步就不仅仅是跑步了,而是一种心灵修炼、人格的养成路径。毛泽东主席曾说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就是修炼人格之法。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毅力、品质和人格训练,大家今后就难以跨越人生道路上的障碍,尤其是应对人生当中的一些突发事件、人生挫折。
第四点建议,就是要善于利用时间。善于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是保证以上这些目标得以达成的基础。如果没有时间管理,我认为以上这些目标都是纸上谈兵,有效的时间管理,找到适应于你个体特质的效率方式,才能支撑起前面所谈到的人生目标。
古语说:“人生易老天难老。”时光是宇宙机器,永远都在运转、生生不息,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又都是极为有限的。回想1985年9月10日,我从鄂南崇阳县来到武汉的湖北大学报到,再过几天就是我从一个山区小县来到武汉的第37年。回想起来仍像昨天一样,但昨天已经是37年前,时间过得真快,一不留心,37年一晃而过,弹指一挥间。
最后,我以我尊敬的章开沅先生在我离开华师到武大任教时送给我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要为任何其他琐事而浪费宝贵的精力,最重要的是规划做好人生中的一两件大事。人生太短了,做不了几件事。”在我看来,读书人的“一两件大事”,“拓展自身的主体性”当为其一,这才是我们读书求学的要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