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新闻

于平教授为我院作《培根铸魂,凝神聚力——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当代表达》主题讲座

       6月23日上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我院兼职教授于平为我院师生作《培根铸魂,凝神聚力——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当代表达》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陈波老师主持,30余位师生到场聆听。于平教授立足于广阔视野,对我国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代表舞剧进行详细讲解,将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细致剖析,一一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首先,于平教授解释了“现实题材”与 “革命历史题材” 的区别与联系。“现实题材”强调 “当下性”,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跨度,即“当代性”,它往往取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当代史中的相关事象。“革命历史题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事象。
       随后,于平教授详细阐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如,1949年吴晓邦创编的《进军舞》开创了新中国的“新舞剧”,这部舞剧具有“舞蹈诗剧”的意味。与之相提并论的是1950年的《乘风破浪解放海南》,它更为舞蹈化,更为艺术化。《和平鸽》被公认为“新中国的第一部舞剧”,追求“思想概念的血肉化”以及 “感情的真实”。 “战士舞蹈”也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类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如五十年代的《母亲在召唤》、八十年代初的《高山下的花环》等。同时,这类题材在“全军文艺会演”背景下,创造出一批优秀作品,如《五朵红云》《蝶恋花》《英雄丘安》等。《白毛女》创造了芭蕾舞剧“载歌载舞”的新形式。八十年后,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创作进入精品化时期,数量相对较少,但题材更多元。如《傲雪花红》《闪闪红星》都是讴歌“英雄少年”;《红梅赞》是献礼“党建”八十周年;根据中国当代文学名著改编的《三家巷》《铁道游击队》,突出了舞剧的“环境聚焦”及“空间营造”;《永不消逝的电波》让艺术笔触深入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先烈们的伟大情怀,让崇高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骑兵》代表了我国舞剧创作在新时代的“新亮相”和“新标高”,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真正实现了戏剧性和舞蹈性的高度统一。
       陈波教授对于平教授来我院讲座表示欢迎与感谢,并对讲座进行总结。他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历史表征,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正是时代的表征空间,能帮助大众了解历史事件,激发大众的爱国情怀。本次讲座精彩纷呈,受益颇多,也让大家对舞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图 / 郭智婳   文 / 欧阳婷